广西东兰:党建引领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
近年来,广西河池东兰县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“红色引擎”,着力打造经济富美、人才俊美、乡风淳美、乡村秀美、社会和美“五美”乡村振兴示范区,全面激活农村发展新活力。
兴旺产业,推动经济富美强基础。立足县域资源禀赋,不断做大墨米、三特水果、板栗等传统产业,做强桑蚕、山茶油等支柱产业,做优中草药、食用菌、兰花等新兴产业。深化拓展“党建+产业发展”“党建+园区建设”“党建+示范基地”等模式,先后建成特色产业党建示范点23个,形成了规模化、集群化的示范效应。围绕主导产业、特色产业创建示范区,成功建成各级示范区203个,其中自治区级示范区7个,打造大湾区“菜篮子”生产基地和供深农产品示范基地。多措并举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,149村(社区)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5万元以上。
育强队伍,推动人才俊美增活力。该县在“引、育、用、留”上下功夫,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。率先建立“人才编制池”,开辟高层次、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绿色通道,2022年共招引专业性人才204人,高层次人才7人。加强本土人才培育,先后培训全县各类产业技术员、专业户共1000人次,开展农民技能培训、乡村振兴人才培训450人次。坚持“筑巢留雁”“归雁领航”的发展思路,吸引农村人才回流,招用147名乡村振兴村级协理员,选拔151名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到村(社区)“两委”任职,吸引11 名人才返乡创业,创办规模以上产业7个,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活力。
培树新风,推动乡风淳美厚底蕴。持续培育文明乡风和淳朴民风,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。将“三会一课”及党员活动日与乡风文明建设结合起来,在各村开展各类道德楷模选树和文明创建活动,发放“移风易俗”宣传册6000本、倡议书2.4万余份,引导群众移风易俗。坚持示范引导,培育文明风尚,2023年开展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活动480余场次,发放移风易俗宣传资料2万余份。深入实施文明创建工程,积极开展文明典型选树宣传,深圳龙华小学入选自治区文明校园名单。隘洞镇红水河社区农家书屋荣获自治区提质增效农家书屋荣誉称号。评选出县级文明村10个、文明单位3个、文明校园8所、文明家庭30户、“学雷锋十佳”先进典型30个,在全县形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。
做优生态,推动乡村秀美升颜值。坚持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、建设美丽乡村作为提升农村形象、实施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,深入开展乡村环境综合提升行动和农村“三清三拆”环境整治,大力推进乡村旅游,大同和雅乡村旅游区成功申报四星级乡村旅游区,武篆东里村荣获乡村旅游重点村。全面推进“林长制”,持续推进气、水、土污染防治,完成14个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提质增效任务,全县农村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,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84.35%,位列河池市第一。东兰县获“中国睡眠康养示范县”称号,生态建设成效显著。
精细治理,推动社会和美有秩序。建立精细化网格管理体系。采取支部党员“分片包屯”的方式,科学划分网格3071个,构建以驻村工作队、党员代表、村民代表、志愿者为骨干的精细化网格管理体系,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共建共治共享幸福家园。建设数字化乡村治理体系,打造“智慧广电”融合发展升级版,形成“广电网络+基层党建+应急广播+带货直播+空中课堂+智慧旅游”等新业态,提升乡村治理效能。推行“3+1+1”乡村治理模式,推行 “一村一法官”、“一村一警务”、“一村一顾问”+“片区人大代表联络站”+“村社企合一”治理模式,形成保稳定、构和谐、促发展的乡村治理新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