乡村管理网

您好 欢迎来到乡村管理网!

乡村管理网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党务工作

广东阳山杨梅镇何皮村“三抓三树”强堡垒 建新村

时间:2010-12-31 来源:  作者:
  何皮村位于广东省阳山县杨梅镇南面,全村耕地面积1150亩,辖10个村民小组,291户,1335人,现有村干部6人,党员30名。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,该村以打造“绿色、生态、富裕、和谐”何皮为目标,通过“三抓三树”不断加强党组织建设,带领群众走科学致富之道,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。

  抓党建 树形象 强基固本

  何皮村党支部在创先争优活动中,严格按照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,通过抓班子建设、规范管理、素质提升,树立了党员亲民为民的良好形象,提升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。一是加强学习,提高素质。党支部充分利用党员远程教育网络、党员服务中心、党刊党报等资源,采取自学和集体学相结合的形式,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开展政治和文化科学知识学习,以此增强党性观念,提升综合素质,坚定科学发展信心,提高带领群众致富、为民服务的能力,实现“党员干部受教育、素质得提升”。二是坚持民主,形成合力。推行民主协商机制,支部书记以身作则,鼓励班子成员以支部为家,发杨主人翁精神,群策群力,为支部建设、村的发展出谋献策。三是完善制度,规范管理。及时修订完善了《何皮村“两委”班子行为规范守则》、《何皮村党支部行为规范守则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,进一步明确职责,强化责任。日常工作中,坚持以制度管人、办事,班子战斗力不断增强,真正成为村经济社会建设发展的领导核心。四是发展党员,壮大队伍。注重引导村干部、村民小组长、种植大户、致富能手、优秀创业青年和大中专毕业生,把更多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党员队伍中来。该村每年均保持发展1到2位优秀青年成为党员,优化了农村党员队伍的结构,增强了农村党支部活力,为党输入了新鲜血液。五是建设阵地,用心服务。筹资近7万元,全面装修了村委会办公楼,完善了党员活动室、电教室的配套建设,建立了党务公开栏和村务公开栏,改善了办公条件,美化了办公环境,阵地建设得到加强,服务群众、服务党员有了保障。平时,党员服务中心和农家书屋坚持向党员群众开放,村委认真做好服务管理工作,使活动阵地成为党员群众学习娱乐的好去处。

  抓经济 树品牌 强村富民

  “思路决定出路,细节决定成败”。何皮村委准确把握村情,充分挖掘潜力,狠抓经济建设,带领群众走科学发展之道,大力种植砂糖桔,建立专业合作社,树起了自己的品牌,实现强村富民。一是敢闯善谋,带头种植。何皮本是个边、远、穷山村,山多,田少。但何皮人不等不靠,敢闯善谋,通过转变耕作模式,科学种植砂糖桔,硬是闯出一条致富大道。现任支书,10多年前便认识到只有转变种养模式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状况,率先利用山坡地旱地开始种植优质砂糖桔,收益良好,初尝甜头。在他带动、带领下之后,村民纷纷种植沙糖桔。近几年种植面积规模更以年均过百亩的速度在递增,至今,全村已种植砂糖桔超过2800亩,已挂果近1800亩,人均超2亩,50亩以上的有大户有8户,打造了该镇第一个人均种植2亩以上的水果专业村。二是共同致富,全程服务。在种植砂糖桔的过程中,党员干部不但带头致富,而且不忘带领、帮助群众共走致富路。村委班子成员主动为贫困果农解决种果启动资金,免费支持果苗;村委会拨出资金购买沙糖桔病虫害防治书刊、订阅南方农村报给广大果农学习;坚持每年邀请农科专家到果地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农科培训,不断提高水果种植大户的致富能力。随着全村砂糖桔种植面积逐年扩大,产量不断增加,如何确保农户增产增收成为村委班子思考的问题。班子急村民所急,与村民组长分组到深圳、南昌、上海、北京等多个城市了解巿场行情,推销产品,确保农户增产增收。三是专业合作,创树品牌。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砂糖桔种植,何皮村于2010年5月成立了该镇第一个沙糖桔种植专业合作社,为广大果农提供购、供、运、销的一条龙服务,构建了砂糖桔种植新的技术、信息平台。该村还把砂糖桔注册了品牌商标,明年即可正式投入使用,届时产品会质优价更优。四是辐射推广,强村富民。目前,何皮全村单种植砂糖桔一项年收入就达1000万元,人均年纯收入超5400元,村集体经济收入19.5万元,真正实现了强村富民,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另,在何皮村辐射带动下,杨梅镇种植沙糖桔面积已发展到近9000亩,分布遍及全镇6个村,是全县第一个农民人均种果面积达到一亩以上的乡镇,产量超700万斤,产值1150万元。

  抓基础 树新风 建文明村

  何皮村委带领群众实现强村富民后,快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,通过修村道、建新村、树新风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群众安居乐业,该村先后被评为“农业产业化专业村”,“广东省生态文明村”、“清远市卫生村”。一是修村道----路通财通。该村先后投入350万元,已将镇通村委会,村委会通各村组的“羊肠小道”全部改造为水泥硬底化公路,有效解决了本村农副产品生产、运输、销售的问题,更为村民出入、客商来访提供了方便,实现路通财通人旺。二是建新村----村美民乐。筹资近8万元完成了饮水工程,使全村村民用上无污染的自来水;建成启用了卫生公厕,着力搞好村前村后的绿化、美化;建立“文化书屋”、铺设篮球场,经常为群众举办群众喜闻乐见、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,健康、文明、积极向上的农村文化氛围日渐浓厚;按照整体规划、逐步推进的原则,先对伍屋、欧屋村小组进行拆旧建新。目前,两个村小组30多幢布局合理、设计美观的新楼房已落成,村容村貌焕然一新,其他村小组拆旧建新工作也正有序推进,广大村民正安居乐业,享受着科学致富、新农村建设的成果。三是树新风----政通人和。村党支部坚持深入群众,主动找村民谈心、交心,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,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,用诚心换真心,建立了融洽的党群关系,促进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。目前,该村计生、殡葬等各项工作开展顺利,成绩显著。及时调解民事纠纷,化解矛盾,积极构建群防群治网络,发挥村民调解会的协调作用,保持社会治安稳定。几年来,该村未出现过一宗治安刑事案件及村民集体上访事件,做到了“家事不出门、琐事不出组、小事不出村、大事不出镇、矛盾不上交”,邻里团结互爱、互帮互助蔚然成风。(毛志强 黄智慧)
乡村振兴项目简介 | 本网招聘 | 本网概况 | 联系我们 | 会员服务 | 网站地图 | 免责声明 | 投稿服务 |